卡农Canon——复调音乐的一种,原意为“规律”。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,直到最后的一个小结,最后的一个和弦,它们会融合在一起,永不分离。

卡农的作者帕卡贝尔(Pachelbel),德国人。在他十几岁的时候,战乱使他沦为孤儿。流浪到英国的他被一个钢琴师收养,此后他天天听琴师弹琴,耳濡目染也学会了钢琴。在他旁边的镇上有一个美丽的女孩叫Barbara,自从她在教堂听了Pachelbel弹的曲子,就爱上了他。害羞的Barbara不敢向Pachelbel表白,于是就找了个理由去Pachelbel那学钢琴。她对Pachelbel说自己热爱音乐,希望可以拜师学艺。之后的半年里,Barbara 为了证明自己的决心,努力练习钢琴,最终在一次比赛中获奖。而当她拿着奖杯想去和Pachelbel告白时,却得知Pachelbel被征去打仗。与此同时,同村一位心仪Barbara许久的男子为了让她对Pachelbel死心,令人从前线运来一具碎尸体并称这是Pachelbel。Pachelbel没有任何亲戚,所以Barbara无法求证,认为他已经战死。悲痛欲绝的她,最终在Pachelbel教她弹琴的教堂里割腕自杀。

而远在战场的Pachebel对此一无所知,离开小镇之后他才明白自己内心对Barbara的情愫。在战乱中,九死一生的他每次想起Barbara,都会有活下去的力量。他为Barbara写下了一首曲子,想等自己回去后向她求婚。这首曲子就是我们所熟悉的《卡农》。三年后,当Pachelbel回到小镇上,才得知Barbara早已离开人世,才明白原来心爱的女孩也一直爱着自己。Pachelbel来到当初两人相遇的那个教堂,流着泪弹出了那首永远没机会被爱人听见的《卡农》。

而直到今天,人们已很难去定义《卡农》到底表达的是何种情感。不同的人,在不同的时间听到这首曲子,或许都会有自己的理解。那些不可追的往日、未曾开口的秘密、曾一起共度的时光、对未来的期许……都融在了音符里。如同曲中一个声部追随另一个声部到最后一个和弦,我追随你,直到生命尽头,永不分离。